close

外婆的家  

 

  媽媽告訴我:我在兩三歲時,曾經在外婆家住過一年,因為當時父母在台北做水泥,常常需要睡在工地,還要帶著兩個孩子[哥哥們],所以才會把我交給外婆帶。我心想也許就是這個兒時的潛在意識,讓我對於外婆家怎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好感。

 

  對於外婆家真正有記憶是從幼稚園左右開始,印象中是過年全家一起回去,會遇到許多親戚,當然也會收到許多紅包,紅包對於當時的我,是我可以好好的買我想要的東西的美好時刻。往後幾年爸爸的眼睛狀況沒有好轉,也就沒有跟著回鄉下,通常就是媽媽和我們小孩回去,回鄉下感覺就是沒有什麼壓力,到處都可以去,只要是你走的到的地方,大人也不太會管你,尤其是可以走路到比較熱鬧的廟口和客運站打電動,那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,因為平時在台北打電動,被媽媽抓到可是免不了一頓竹筍炒肉絲。

 

  還有一種除了過年以外的時間會回去外婆家,那就是四年一次的做醮,俗稱的大拜拜,還記得那次回去我跟媽媽還有二哥搭鄰居的便車,坐在小發財車的後面[鋪了一個彈簧床墊],由於那次回去的親戚很多,我們不是睡在外婆家,而是睡在二阿姨的家。因為白水湖比較靠海,所以晚上海風很強,晚上的強風把窗戶吹得嘎嘎作響,那天的晚上我睡得不是很好,好在有哥哥保護我。

 

  不是每年過年都會回外婆家,因為後來開始上國中小,紅包錢就會被媽媽收走,說是要繳學費,自然就會失去想回去的動機,有時候就是媽媽一個人自己坐車回外婆家。[現在回想起來,當時真是太不懂事了]印象中我回去的次數總共約五六次,上了高中就再也沒有去過了,直到今天睽違了二十一年,我終於回到了我認為是我自己的根,是我心中的故鄉。

 

  看見外婆家時,回想起小時候用柴火燒洗澡水的日子,晚上睡覺是睡在用竹子墊高的大通鋪,爺奶和我們一家人全部睡在一起,感覺很溫馨。半夜起來上廁所,還要到屋外的廁所,幾乎都是用衝的[心中是怕得要命,因為風很強,很怕會有鬼]非正餐時間時,外婆都會準備我最愛吃的一種食物[紅龜粿],裡面不管包的是芝麻還是花生或是紅豆,都是我的最愛,尤其是有用鍋子煎過之後的香味,更是讓我回味無窮。

 

  每次要離開外婆家回台北時,前一兩天外婆就會開始做司目魚魚鬆,讓媽媽帶回台北,給我們這些孫子配飯吃,當然少不了許多的[擔路],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白鷺鷥的肉和海豚肉,但現在我們已經不吃這些了,以前沒有保育的觀念,有時麼就吃什麼。

 

  回想外公外婆照顧我的方式,都是滿滿的愛,幾乎沒有被打過,被嚴厲的責罵過,雖然紅包是小小一包,但我的內心世界很滿足,因為老人家也沒有什麼收入,他們已經省吃儉用,為的就是不要造成兒女的負擔。

 

 

  外公、外婆雖然已經相繼過世了,外婆家也沒有人居住了,但房子還是保持的挺完整的,小舅說他以後退休想要回外婆家定居,希望他的願望可以成真,這樣我們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回外婆家取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僑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